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产品信息 > 正文

数据变身“艺术颜料”是创新还是信息爆炸副产品

类别:产品信息 日期:2015-6-4 9:23:01 人气: 来源:

  数据变身“艺术颜料”,是创新还是信息爆炸副产品■本报记者 徐璐明在当代艺术界,一群“信息艺术家”正在壮大,他们运用移动应用程序、GPS定位系统、科学数据等提供的信息为原材料,创造概念性的艺术作品。这段时间,“信息艺术”在美兴起,一系列“信息艺术品”在各大美术馆展出,引起了评论界的注意。这些作品不仅有传统意义上的绘画,也有装置艺术。这些作品看上去“很有科学味道”,将数据可视化,获得了一些评论的肯定。但是也有人认为,此类作品并非艺术,不过是信息爆炸的副产品而已。个人信息数据成为创作依据信息艺术家一般分为两类:一类利用科学数据进行创作;另一类则通过收集自身数据进行创作。有20年IT从业经验的劳丽·弗里克则属于后一类。在她看来,尽管信息抽象而又让人难以接近,但人们对由信息组成的固定的模式容易产生共鸣。基于这样的想法,她将自己运动手环中的数据与iPhone的GPS数据相结合,并用金属材质将这些运动轨迹数据记录下来,用来代表她步行的模式,最终组成了一个有两层楼高的装置艺术品。“我将这件作品取名为‘浮动的数据’”她对表示,“一开始,我只是画了一个小小的轨道,试图捕捉我步行的速度感以及附近在布鲁克林区一个繁忙街区散步的感觉。这成了我创作这个装置艺术品的第一步。”在另一个被称为“情绪果酱”的信息艺术品中,她将自己几个星期以来的情绪变化通过色块的表达组成了一个如广告牌大小的壁画。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伊恩·李开发了一款用颜色描述人的情绪的应用,它允许用户每次最多选择10种颜色来代表自己一天内任何时间的情绪。发现这个应用之后,劳丽·弗里克每天都会在里面记录自己的心情变化。在这幅壁画中,小的色块代表她24小时内的情绪起伏,大的色块则代表了她一周内的心情波动。“信息艺术”能否时间检验有评论家对“信息艺术”能否经得起时间检验持怀疑态度。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艺术”可能在未来的几年里就被其他的艺术形式所取代。这类艺术品的评论家认为,这些作品很难被称为艺术品,而只是“信息爆炸”现象的副产品。和指纹一样,没有人的数据是可以一样的。同床而眠的夫妇有各自的睡眠周期。因为智能手机、手环的流行,每天每个人都会产生无数的“信息垃圾”,收集这些信息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更不能成为艺术品。不过,“信息艺术家”并不认可这样的观点。他们认为,将大量的信息为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这样的艺术表现手法不仅将人们从信息爆炸中解放出来,更是一个理解复杂现代社会的行之有效的办法。弗里克就认为她的工作不仅仅是将抽象的信息可视化,而是将这些信息作为人类生活经验的隐喻展现给观众,因而属于艺术的范畴。也有评论家对这样的艺术品持肯定态度。“如果没有便携式管状颜料,莫奈就不能在户外写生并捕捉大自然的光线,那么莫奈未必会成为伟大的莫奈。艺术很大程度上是由艺术家运用在当时的社会、科技的背景下出现的技术手段创造出来的。”《大西洋》艺术评论员雅各芭·尤里斯特认为,毕竟,几乎人们与数字技术的每一次互动,刷卡、发短信、Uber打车行驶线等,都是一个数据。在数据爆炸的社会下,许多艺术家选择通过艺术表现人与信息社会的关系,就更不足为奇了。

关键词:产品信息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CopyRight 2002-2016 风机设备网 技术支持 FXT All Rights Reserved